城市未来学院 | “走出去”系列——上海苏州调研行,经验分享共成长
城市更新公司“城市未来学院”(原“星网·城市课堂”)作为公司党建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平台,自开设以来,通过“请进来”——开展内部员工交流分享、行业专家讲座13次,“走出去”——围绕工业上楼、城市更新等领域项目实践,组织实地探访、学习5次,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改进平台赋能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以学促行 以行践学”逐步成为工作、生活中的新风尚。
“城市未来学院”——走出去系列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于今年3月—4月期间,组织了覆盖上海联东-粤浦科技园、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国际医学园区、金桥集团、苏州工业园区BioBay等地的实践学习,重点聚焦各园区战略定位、主导产业、服务配套、企业培育等情况开展现场参观和学习调研。
4月21日,组织开展“空间再造·助力产业升级”专题调研分享,参与本次调研的领导、同事针对实践交流活动的开展,结合各自的工作领域和学习思考,从产业园区的差异化定位、平台的精细化运营管理、高质量成本管控、片区更新的工作借鉴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在探讨中寻求适应经开区产业发展的城市更新路径,在思辩中提炼创意性、实践性的思路与展望。本次分享会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家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入思考,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角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分享摘录
徐春艳:苏州BioBay六期项目位于苏州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项目从功能、空间以及建筑形象等方面对产业用地进行“提质增效”,在提供足够产业用房保障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层研发楼与高层综合配套楼等功能空间,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研发空间、交往空间与生活空间,打造出资源更聚集、功能更复合的产业生态。
高程:不同产业领域对招商及运营人才的背景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了解专业,你才能真正跟创业者们聊到一起,能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去做产业服务。让顶级的团队与人才落位,同样也需要顶级的园区运营人才去匹配。在我们的园区走访中,遇到很多有高学历背景的园区运营者,他们会说3-4国的语言,对自己所处的细分产业的产业逻辑、行业动态、趋势、重点人员的流动了如指掌,让人叹服,这也侧面说明了园区运营绝非小事。
我想到前两年,有一则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入职街道办事处的新闻,很多人感叹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而事实上,她当时需要负责对接西丽国际科教城规划落地工作,这不是大材小用,只有这样一群人才能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帮我们“抢”到人才与产业。
魏鹏巍:规划先行不止是一种政策要求,也不只是一种实施路径,更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敢想敢做。敢想是破旧立新、敢做是坚定实施。对于创新理念,经开区提出过“向天空要空间、向红线要空间、向地下要空间”的城市更新理念,与金桥城市副中心提出的“云端一座城、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概念类似。我们的实际案例还有待丰富,片区更新推进过程中,可借鉴金桥副中心项目,规划理念适度超前、对现有政策适当突破。
杨宇飞:有些事情要提前想明白,坚持该坚持的,坚持长期主义。比如一个片区就是智能制造规划主导的片区,那我们就坚持宁缺毋滥的,在这个片区主要招引智能制造类的企业。因为插花式招商只能扩大规模,却不能形成集群效应,发展是线性的。但是如果专一性发展,匹配的片区发展匹配的产业,慢慢形成集群效应,实现以商引商、打造口碑,未来的招商可以实现指数级的增长。正所谓道德经里面所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綦茂凯:金桥集团目前在推动金桥多个片区的“城市更新”,在更新规划上提出了“向下多开挖一些、为未来打好基础”的更新思路,推动更新的片区从设计上均保证了整体开挖到不少于四层且相互联通的地下空间,一层用于商业、二层用于建设TOD(路网、轨道交通换乘等),三、四层主要用于区域停车,打造类似于日本“六本木”式的立体城市,建成“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城市更新样本。虽然我们的城市更新工作受到各种限制,但是城市更新工作绝不是件墨守成规的,还是要有创新的思维在里面,并且一定要坚持创新。
杨海洋:感触比较深的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政策落地时效性高,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跟政府几大专班的联动机制,在政策落地方面能够帮到客户,在招商方面也能争取更多话语权。
金融融: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一线国企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改变、创新,必须要有新的想法融入,需要专业的知识作储备,因此更需要人才的有力支撑,新生力量的加入非常重要,只有对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推动企业发展越来越好。